甘肃通渭县一日游一

2025-06-18 15:58

【新盛公司客服讯】二十多年前我在甘肃通渭下乡时,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地方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
那时候从兰州坐绿皮火车晃荡到定西,还得咬牙坐六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能摸到通渭县城的边儿。


车过车道岭时,司机总要提醒乘客把脸贴紧玻璃——沿途光秃秃的黄土坡像是被巨人撕开的伤口,偶尔闪现的几棵旱柳都像得了佝偻病似的佝偻着身子。


去年秋天突然兴起说要故地重游,老伴儿翻出压箱底的碎花围裙非让我捎带两斤她腌的糖蒜。


我倒觉得这趟行程更像是场时空穿越实验:从高铁西安北站出发,早上八点的高铁票,中午十二点就能端着牛肉面看通渭县城全貌。


出站口飘来的胡辣汤香气还没飘散,手机导航已经跳出"通渭站"三个鎏金大字,汉唐风格的飞檐在晨雾里若隐若现,活脱脱把西安大唐不夜城搬到了黄土高原。


沿着站前大道往南溜达,街边商铺门楣上的LED招牌明晃晃闪着光。当年我们住过的知青点早变成了电商孵化园,院墙上喷绘的直播助农海报上,扎羊角辫的姑娘举着金黄的土豆笑靥如花。路过农贸市场时,卖土蜂蜜的老汉正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:"娃他舅在上海住院?我这就让娃把野蜂蜜寄过去!"他脚边的泡沫箱上贴着"通渭农特产品专供"的蓝色标签,箱子里的槐花蜜在秋阳下泛着琥珀色的光。

360截图20250618155854639.jpg

最让我感慨的是县城南边的梯田。三十年前跟着老乡赶牛犁地时,这些层层叠叠的旱塬就像老天爷打翻的调色盘,褐黄的土地上零星缀着几撮绿色。如今站在观景台远眺,成片的金银花藤缠绕在竹篱笆间,山坳里光伏板组成的银色海洋随风起伏。县志办的老张头告诉我,这些年通过"坡耕地改梯田"工程,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两百平方公里,"你现在看到的梯田,底下埋着二十公里长的引水管网嘞!"


走到文化广场时撞见场社火表演,画着三阳开泰脸谱的社火队员踩着高跷从身边掠过。挤进人群才发现,扮演财神的竟是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,她举着的金元宝上赫然印着"通渭黑苦荞"的字样。旁边卖剪纸的婆婆手底下不停,片刻工夫就剪出幅"高铁穿黄龙"的窗花:"以前外地人知道咱通渭穷,现在都说咱是'中国书画艺术之乡',上个月还来了群北京的美院学生写生哩!"


暮色渐浓时拐进北街老巷,青砖灰瓦的老宅院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。正踌躇间,门里探出个系蓝布围裙的老太太:"外乡的娃子找谁哩?"听说我曾在这儿插队,她硬拽着我去家里喝罐罐茶:"你看这院墙,还是当年知青们帮忙砌的。娃现在在兰州当老师,上周刚带学生来村里研学,说要把老房子改造成民宿......"


夜宿农家乐,老板指着墙上的新旧对比照片絮叨:"零八年地震后政府统一改造危房,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。前年又搞了个'厕所革命',现在连猪圈都改造成沼气池了。"躺在铺着荞麦皮的土炕上翻看手机,朋友圈里北京的朋友正晒着故宫初雪,而我刚给家人发了组通渭雪景——镜头里的梯田银装素裹,新建成的跨河大桥像条巨龙横卧在云海之间。


清晨在文化广场晨练时碰到几位写生的美院学生,他们支起的画架上,《通渭新貌》长卷已见雏形。画中有戴着草帽直播带货的农妇,有穿梭在光伏板间的运维工程师,还有穿着汉服在古寨前拍照的游客。晨风掠过耳畔,远处传来高铁进站的汽笛声,那声音不再是当年绿皮火车的呜咽,倒像是新时代的号角唤醒了沉睡千年的黄土地。


回程的高铁钻进隧道时,我忽然想起地质学家说过的话:黄土高原的每道沟壑都是时间的年轮。如今的通渭就像一本正在书写的史书,高铁奔驰的轨迹是最新一页的注脚。那些曾在旱塬上挣扎求生的人们,终将在新时代的春风里,把贫瘠的土地绘成锦绣画卷。各位看官,您记忆中的故土是否也有这般沧海桑田的故事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所见所感。